×
灌溉排水学报

中华大地上,越来越多灌溉工程遗产活了起来

如今,溇港保护有了专门法规。6月20日起,《湖州市太湖溇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条例》提出,不得“擅自占用、填埋、阻塞、开挖溇港、横塘、湖漾”,不得“在核心保护区内建设住宅、商业用房、办公用房、厂房”等。

浙江省湖州市是唯一完整保存溇港的地区。坐落于太湖畔的湖州市吴兴区义皋村,地处溇港系统重要节点,被称为“溇港文化带里的明珠”。

桑园围始建于北宋徽宗年间,由北江、西江大堤合围而成,围堤全长64.84公里,围内土地面积265.4平方公里,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基围水利工程。当地人通过堤围、河涌以及窦闸灌排,开发洼地、河滩,改造水塘养鱼,塘边植桑养蚕。这样,蚕沙喂鱼,塘泥肥桑,形成良性生态循环。桑园围水利工程的建设开启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大规模基围农耕开发的历史。

坝拥千里水,龙抚万顷田。龙首渠引洛古灌区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地处黄河二级支流北洛河下游、秦东平原渭洛河阶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公元前120年,汉武帝采纳临晋郡守庄熊罴建议,下令修筑龙首渠。

灵渠始建于公元前214年,将湘江、漓江源头相连,是沟通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跨流域水利工程,兼有水运和灌溉效益,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性为世人所称道。“深淘滩,低作堰”“分四六,平潦旱”“乘势利导,因时制宜”……这些历代传承的治水理念,是前人不懈求索而得,即便置于今天也极具价值。

“古人的智慧令人赞叹”

为挖掘优秀水利文化遗产,潦河工程管理局建设了乌石潭陂文化园,还在香陂建起潦河灌区文化展示馆。走进潦河灌区文化展示馆,只见千年胜景集于一处,展馆以“千年灌渠万古流”为主题,运用图片、视频、实物、沙盘模拟等手段,多角度诠释潦河灌区的文化内涵,展示一个历史悠久、承前启后的千年灌区。(记者 潘旭涛)

潦河灌区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地跨奉新县、靖安县和安义县,属于修河支流潦河流域。灌区工程始建于唐太和年间,古人在北潦河南支下游修筑蒲陂,开渠导水,灌溉农田千余亩。明清时期又兴建乌石潭陂、香陂。如今的潦河灌区,灌溉农田33.6万亩,惠及人口26万人,是赣西北的重要粮仓。

“紫鹊界梯田依山就势而造,小如碟、大如盆、长如带、弯如月、形态各异、变化万千,宛如天上瑶池,人间仙境。”这是湘教版高中必修教材中,对紫鹊界梯田的描述。

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开发利用是以保护为前提的。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保护好灌溉工程遗产。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然而,岁月悠悠、物换星移,自上世纪40年代湘桂铁路开通,灵渠的运输功能便开始逐渐弱化。到上世纪60年代,灵渠航运完全停止。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凝结着古人智慧,闪烁着文明之光。大量灌溉工程经受住历史考验,没有成为西风残照中的废墟,而是继续蓄洪防旱、润泽大地,成为自然与工程相融合的典范。

今天的紫鹊界梯田仍养育着16个村庄、1万多村民,他们依然保留着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梯田防洪涝,耐干旱。古人的智慧令人赞叹。”奉玉辉说。

“让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都江堰始建于战国时期。公元前256年,蜀郡守李冰兴建都江堰水利工程,通过筑建鱼嘴、开凿宝瓶口将岷江水引入平原腹地,用于防洪、航运和灌溉,让成都平原由“泽国”“赤盆”变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公元662年,飞沙堰建成,标志着都江堰渠首三大主体工程布局成型。唐宋时期,都江堰灌溉面积逐步扩大。新中国成立后,都江堰水利工程得到大规模改造,灌溉面积发展到7市38个县1065万亩。

龙首渠引洛古灌区浇灌出的龙文化、汉文化融合辉映。在龙首坝周边,龙潭、龙洞、龙王庙等“龙元素”随处可见;龙泉、龙盘、龙池、龙渠等村庄,遍布灌区。沿渠而行,武帝庙、汉帝村、西汉村、东汉村、中汉村等村落和遗址,诉说着两千余载的沧桑往事。

在中华大地上,越来越多的灌溉工程遗产活了起来、美了起来。

夏日清晨,79岁的义皋村村民胡根才开始沿河踱步,蓝天绿水、粉墙黛瓦、斑驳古桥,每一处景色都能勾起老人的回忆。胡根才告诉记者,义皋村这颗“明珠”也经历过黯淡无光的时期。“不少古迹被毁坏了,村里的河道一度成了臭水沟……”胡根才说,“8年前,记忆里的古村又回来了。”

上一篇:农发行璧山支行获批3.7亿元支持当地垦造水田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