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实践
一 引言
河西学院是甘肃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院校,位于丝绸之路黄金段、河西走廊中部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张掖市。学校坚持以提高适应性、满足多样性、突出特色性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灌溉排水工程学》作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学科交叉多[1]、理论性和工程实践性强等特点。通过该课程教学,要使学生系统掌握农田水分状况、作物需水量及灌溉制度制定、田间工程、灌水方法、灌溉渠道设计、灌溉用水量计算、渠系建筑物设计及计算、盐渍化治理等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才能具备从事农业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管理及科学试验等能力。
作为一所以教学为主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为切实提高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以新时代全国教育大会、本科教育大会精神、新工科卓越工程师2.0计划为指导,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规范,以及河西走廊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借鉴同类院校提高该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思路[2,3],以打造“金课”为目标,切实推进《灌溉排水工程学》实践教学改革,笔者结合多年从事该课程教学的经验,紧扣实践教学现状,重点从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强化实践教学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以期使该课程实践教学更加符合区域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也为同类院校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二 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一) 实践教学学时少、形式单一、效果欠佳
由于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总学时及学分限制,《灌溉排水工程学》现为48学时,均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仅为一周的课程设计,缺少课程实验、课程实习等环节。且课程设计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课余时间集中完成,为确保按期完成课程设计任务,一是按照课程设计大纲要求,课程设计内容覆盖整个课程,但设计深度相对较浅;二是在确保设计内容覆盖度的情况下,只能做到某一板块设计达到规范要求,其他板块仅做到规划水平。但是,每一项实际工程设计均属系统工程,需要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技术能力支撑才能确保工程质量。可见,实践教学体系亟待完善。
(二) 实践教学与工程应用结合不够
一是由于教师工程经验相对不足,工程案例资料较少,为满足一人一题的设计要求,课程设计多为虚拟设计,成果与真实工程设计案例相比,还需要进一步优化[4],且设计参数均为教师给定,学生阅读工程设计规范,开展创新性设计的能力还不强。二是课程设计中工程设计标准、灌溉试验规范等应用不够充分,尽管理论教学中穿插讲解部分规范,在课程设计中也应用规范,但是,与工程设计对规范应用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 实践教学基地的协同育人作用还有待发挥
为加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建设,学校依托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部分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在专题讲座、学生生产实习、就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与实践教学单位多维合作,补充实践教学短板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如何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人员的技术力量、工程项目资源及实验检测资源,强化教师对灌排工程的设计能力、实验能力,推进教师实践锻炼,同时使企业技术人员尽可能的参与到该课程的实习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企业与高校的协同育人作用,推进该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必须努力的方向。
三 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 完善实践教学大纲,丰富教学内容
针对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特点,为增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建立课程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立体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一是充分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洪水河灌区管理处作为学校教学实习基地,灌区具有完善的渠系工程。近年来,通过认知实习,提高了学生对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对认知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提高《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增设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实习环节,改革传统的实习与理论讲授分离的现状,采取一边讲授内容,一边参观实习的方式,增强学生工程意识,提高授课效果(见图1)。
上一篇:课程思政德育教育改革理念在农业水利专业教育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