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面源污染治理和排水的改善
海绵城市是新型城市雨洪管理理念,其指的是城市可弹性应对环境变化与雨水带来的负面影响[1-2]。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LID)”。降雨时,海绵城市将吸纳、储存、净化雨水,有必要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已净化雨水。
传统城市建设中铺设了大量硬化路面。降雨天气,传统城市需要利用管渠、泵站等设备达到排水的目的。传统城市规划工作是基于“快速排除”“末端集中”控制理念开展的,因而传统城市易出现雨涝问题,且旱涝转换速度较快。2014年,我国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指出城市建设中应积极利用植草沟、渗水砖、雨水花园等工程排水,基于“慢排缓释”“源头分散”观念开展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既避免洪涝,又有效地收集雨水。
1 建设主要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主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1 生态优先原则
尊重生态本底,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格局。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做好诸如河流、湖泊、湿地等生态敏感区的保护工作。为达到储存、渗透、净化、充分利用雨水资源的目标,应充分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合理利用低影响城市开发设施。这样还可以达到提升生态系统恢复能力、保证城市生态平衡的目的。
1.2 安全性原则
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中,应保证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应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低影响城市开发设施建设质量及管理水平,提高低影响城市开发设施防灾减灾能力,以保证城市安全。
1.3 因地制宜原则
不同地区地理环境、水文特征、水资源储存量、降雨量等存在一定差异,因而规划设计人员应依据城市实际情况开展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保证开发控制目标及指标的科学性,选择适用于本地区的渗透、储存、调节、传输、截污净化和利用、多功能调蓄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系统。
1.4 统筹建设的原则
符合海绵城市适用范围的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城市绿地建设项目中,要统筹考虑全寿命周期内绿色建筑设计、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保护环境与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实现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设施与主体工程的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2 建设目标
2.1 海绵城市总体建设目标
海绵城市总体建设目标是构建由蓝网与绿网组成的完善海绵系统[3-4]。蓝网指的是水系,其包含河流、湖泊、湿地等;绿网指的是绿地,其包含林地、城市公园、绿化廊道等。蓝网、绿网是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分项目标
第一,水生态治理目标。在城市中建设绿色安全流域,对雨水进行统一调配、蓄积,以达到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根本性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目的。第二,建设河流自净化体系,以保证河流清洁。第三,建设景观带,在提高城市美观性的同时提升城市绿化效果。第四,建设河滨景观,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
3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方案
通过在流域内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从源头对城市面源特别是初期雨水进行控制。目前主要有以下八项工程方案。
3.1 透水铺装
此项工程建设中,施工人员将选择如生态透水砖、透水沥青等透水性材料作为透水铺装材料。雨水将透过透水铺装材料渗入地下蓄水设施中,其对减小地表径流、缓解城市内涝问题有利。城市建设中,透水铺装材料可用于广场地面、停车场地面、人行道铺设施工,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可用于机动车道,透水水泥混凝土可用于小区道路、非机动车道等车流量较小、荷载较小的道路。
透水铺装适用范围较广、施工较为简便,具有补充地下水、净化雨水等特征。但透水铺装易出现堵塞、冻融问题。
3.2 绿色屋顶
绿色屋顶为在各类古今建筑物、构筑物、城围、桥梁(立交桥)等的屋顶、露台、天台、阳台或大型人工假山山体上进行造园,种植树木花卉的统称。根据种植基质深度、景观,绿色屋顶可以分为简单式屋顶与花园式屋顶。规划设计人员要依据植物种植要求、屋顶荷载合理确定种植基质深度。通常情况下,简单式绿色屋顶种植基质深度应控制在10~15 cm;花园式绿色屋顶种植基质深度应控制在80~120 cm。屋顶荷载、防水性能等条件符合的平屋顶建筑物、坡度在15°以下的坡屋顶建筑物可建设绿色屋顶。
上一篇:浅谈蓝湾小镇盐碱地治理与景观设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