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农户灌溉中的合作行为分析——以陕西省凤
在传统的小农生产中,农户分散经营,在农业生产中难以达到规模经济的效益。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从事农业生产的往往是留守老人和妇女儿童,而农业灌溉是重体力劳动,因此更需要农户在灌溉中加强合作,提高灌溉收益和生产效率。 一、灌区农户合作行为及效果 1.灌区农户的合作行为 灌区农户之间的合作行为,随着不同时期灌溉方式的不同,农户的合作方式也有所不同。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灌溉方式经历了集体制大水利灌溉方式、个体小水利灌溉方式和联户制灌溉方式。陕西省凤翔县虢王镇刘淡村地处关中腹地,依靠渭河及宝鸡峡灌区,灌溉水资源较为丰富。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灌溉方式的演变,农户在灌溉中的合作行为也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主要以集体灌溉的形式为主,刘淡村也不例外。当时刘淡村分为12个小组,每个小组以组为单位进行播种、除草收割等。在灌溉期,各小组会自行进行任务分配,前期会安排所有人在地里修渠,一般以一亩或者两亩为单位,在地里修一个主渠,再每隔几米修一条分渠。在正式开始浇地时一般会分为三个小分队,两个小分队进行来回轮流拉水,其余一个小分队负责灌溉。 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社会生产发展,打井机器出现了,刘淡村以组为单位打了12口大井,村民们在以前修土渠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在地头挖出了支渠39条,斗渠和毛渠共125条。通过这些公用的渠干把水从大井引到田里,再按照以前的方式进行浇灌,节省了不少体力劳动,村民们只需要修好水渠,分组轮流引水进庄稼地里就行。起初修的渠是土渠,会造成很大一部分水流失,往往要很长时间水才能流到地里去,后来才慢慢改成了水泥渠。 上个世纪90年代,刘淡村实施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每家每户都按照人口分地,平均每人能分两亩地。当时农户家里人口较多,每家基本上都是自己和组里面商量、确定好一个时间,村子里负责人给开井放水。每家每户自己在田地里修渠、灌溉。 上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渐渐意识到一年四季守着家里几亩薄田,很难挣到足够的钱来养家糊口,于是农村很多青壮年甚至妇女选择进城打工。这样一来,在农村务农的青壮年就很少,繁重的农活逐渐落在留守在家的妇女和老人身上,不少的农民甚至选择放弃种地,全家进城谋生。这样一来,土地的灌溉问题更多地落在妇女和老人肩上。于是在联户制小水利的灌溉方式基础上又形成了一种新的合作方式,即几个家庭妇女、老人毗邻结伴,轮流帮忙进行灌溉。这种合作方式是不固定的,大家在浇地的时候经常会自发地进行合作,以两家或三家为单位互相协作,提前在地里修好渠道,然后和组长协商确定好时间之后,两三家的妇女老人合作,一家一家轮流浇地。 目前,刘淡村很多村民的主要收入不是靠农业,一部分人弃田不耕,选择在外打工赚钱,也有一部分村民还是和过去一样毗邻协作进行灌溉。刘淡村的降雨量比较正常,加之现在的小麦和玉米种子比较抗旱,因此,现在大部分村民都不灌溉田地。 2.农户灌溉中合作行为效果分析 农户之间这种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合作组织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具体效果如下: 一是提高了灌溉效率,增加了农业产出。和最原始的灌溉方式不同,刘淡村村民通过互助合作的小水利灌溉方式,农户之间的互相协作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农户N家里有六口人,夫妻两人都进城打工,留下三个孩子和一个老人在家,因为人手不足,经常不去浇地。农户M家里有四口人,夫妻两个,还有两个孩子,丈夫在外打工,妻子在家务农。农户N和农户M选择合作,两户在一起互相帮助,轮流浇地,小麦亩产量由原来的600-800斤增长到现在的800-1100斤左右。 二是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荒芜。在很多村民因为无力浇灌土地而放弃种植的情况下,刘淡村村民之间自发组织起来,以两三家妇女小孩为单位轮流帮助浇地,很大程度上遏制了由于劳动力不足导致的土地荒芜现象。农户Q因为要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妻子一人,妻子因为要照顾年迈的母亲和上学的孩子,因此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浇地等体力劳动,所以最初选择不种地。农户P和农户Q家庭情况相似,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两家选择互助合作生产,都开始种地,而且获得了不错的收成。 三是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农户之间互相协作的过程中,大家互相帮忙,在体会着劳动乐趣的同时,也体会着接受别人帮助和给予别人帮助的快乐,刘淡村村民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加和谐,生活更加幸福。农户U和农户V两家曾些过节,但因为浇地的事情,两家不得已选择合作之后不仅意外地消除了矛盾,而且两家的关系更加亲近了。 二、灌区农户灌溉合作中的困境 1.灌区农户不合作行为分析 在农业灌溉中,农户选择合作行为,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预期收益,但是在农户合作博弈中,部分农户往往由于信息不对称及个人私利等因素,往往会导致合作关系的解体,影响到正常的农业生产活动。刘淡村村民中的不合作行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是农户懒惰无人愿意合作。刘淡村二组的农民A是个好吃懒做又特别挑剔的农民,他因为自己身体有病而不愿意外出打工,便留在家里负责种地,打理家务。因为他经常在劳作时偷懒,还经常会给别人挑毛病,因此很多人不愿意跟他合作。这种情况在农村很少,但一旦出现就会给周围的其他农户产生很大影响。 二是关系不好而不合作。农户B与农户C是邻居,地也相邻,本来是很好的合作伙伴,但经常会因为分界不清楚或者分界偏向一方而发生矛盾,这样就很难再合作。 三是劳动力不协调不合作。农户D是个年轻体健的妇女,人勤快很能干,很多人都愿意与其合作,但是D总是因为对方是老人或体力较弱者而拒绝与别人合作。 四是农作物有差距不合作。农民E种植的是苹果树,经常要浇灌,但苹果树空隙大,浇灌起来很容易,而农民F种植的是玉米,虽然不是经常浇灌,但是每次浇灌都会特别麻烦,玉米地里面比较闷热,而且叶子划在皮肤上会使人发痒,因此两人都不愿意开展合作。 2.内部因素对灌区农户合作行为的影响 一是收入相同、土地条件相似的条件下的农户合作行为。在收入水平和土地相似的条件下,随着村里可灌溉土地的增多,村民之间就会有搭便车的现象,而且农户的数量越多这种现象越明显。同时需要灌溉的土地越多,组织和管理的成本也会增加,从而就会产生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 二是收入不同但是土地条件相似的农户合作行为。农户收入差距越大,农户所能提供的比较优越的公用物品的差距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低收入者而言,往往会采取不合作行为,而是转向搭便车行为。 三是收入相同但是土地肥沃程度不同的农户之间的合作行为。对于土地条件不好的农户,因为灌溉收益较低,因此,往往不愿意付出更多的劳动,只是提供与其收益相等或者更少的劳动,从而导致农户之间无法合作。 五是收入与地理位置都不同的情况下的农户间的灌溉合作行为。对于收入水平较高、土地位置较好的农户,在合作中接受的灌溉服务越多,其合作意愿越强;而对于收入水平较低、土地位置不好的农户,由于在合作中接受的灌溉服务较少,其合作意愿越低;对于收入水平和土地位置高低不同的组合,农户灌溉中的合作行为则视具体情况会有不同的选择。 三、加强灌区农户灌溉合作的对策建议 通过上面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农户的灌溉合作中,存在一些内部因素影响农户之间的合作。这些因素包括农户年龄、受教育程度、农户对灌区自治和合作的认识以及灌溉农业政策等,从而会导致农户灌溉中合作意愿和灌溉行为之间的背离。因此,笔者拟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促进农户灌溉合作,解决灌溉中的不合作行为。 1.促进农户社会资本的形成 社会资本是可利用的潜在和实际资源的总和,这些资源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可以使参与者之间相互认可,从而形成稳定的网络关系。基于此,农户在灌溉合作中需要通过一定的规则和规范,逐步达成信任和合作。这不仅能给予参与者个体和集体支持,而且能使参与者之间因为合作关系而熟识,从而建立更广泛的合作和信任以及普遍的信任人际关系网络。这种社会资本的培育过程,不仅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更能为农村社会稳定提供较好的基础。 2.促进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发展 在世界银行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推动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的灌区改制中,开始推行参与式灌溉管理,其主要方式是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这种合作组织。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组建及推行,不仅在农业灌溉和农业生产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农民用水户之间的合作和信任。但是,在广大农村,农民的自治化程度相对较低,因此,需要政府以及相关的灌溉管理部门,通过财政以及其他正常支持,从外部推进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形成和发展。 3.降低农户合作成本,多模式发展用水合作组织 为了加强农户灌溉中的合作行为,不仅应建立起传统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信任关系,还需要采取措施降低农户合作中的交易成本和灌溉成本,如在灌溉季节,由相关负责人主动联系配水等活动,通过较为规范的规章制度来约束灌溉中的偷水和搭便车行为。同时 应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条件,采取不同方式予以支持,保证农户合作的正常进行。
上一篇:机井里的神秘尸体
下一篇:没有了